莊佳穎老師(臺灣語文學系)

莊佳穎老師(臺灣語文學系)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24-03-28 11:07:09

知道自己的所在,就能明白前進的方向  112年度傑出教師專訪(點選瀏覽)

文化研究,了解自己的定位

佳穎老師來自師大台灣語文學系,在系上開設許多文化研究理論和分析的相關課程,包括研究所的當代社會學理論和台灣政治消費文化,大學部的台灣文化研究和台灣流行音樂,及通識課的台灣流行文化等。相較於直觀可以理解的語言和文學課程,佳穎老師提到「文化」課程的教學更像是引導學生去了解自身的定位,並開啟理解自我認同的過程。從基本的「我是誰」到「我如何變成我」等議題,逐步思索個人生命經驗和社會集體記憶的文化脈絡。

「台灣流行文化」對於佳穎老師而言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課程,因為這門課不僅期待透過每週一個台灣流行文化現象引介當代社會學與文化研究理論,也希望藉由課堂裡的批判性思辨培育學生的全球公民視野。然而流行文化本身具有時效性,不同時代、不同世代大學生的日常實踐、文化品味與價值觀也都因著不同文化、歷史、政治和經濟條件而有不同。為了更貼近每一年進入台師大校園年輕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觀看視角,佳穎老師需要在教學中不斷與時俱進,不僅利用課堂內外的各種媒體資源活化課程,時刻擴充及更新課程教材,更需要理解新一代年輕人的流行文化如何生成– 例如為什麼當代台灣年輕人相較於過去的哈日更傾向於韓流。

大班教學,TA不可或缺

佳穎老師開設的通識課程,常需要使用文學院最大的演講教室才能順利容納全體修課學生。面對每學期超過130人的學生數量,佳穎老師十分感謝教學助理在授課過程中的種種幫助,如協助分組並且與小組進行討論、確認個別學生的學習狀況、並確認學生是否順利完成各項課程評量項目。

大班課程的課程經營和成績評量非常仰賴教學助理與教師的緊密合作。以成績評量為例,即使面對這麼龐大的修課人數,因為佳穎老師和助教們發展出一個能精準反映每一個學生學習表現的細緻的評分系統,所以能讓每一個修課學生更積極地投入於課程中,並因此在龐大的班級中能與來自跨國、跨校和跨科系的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此外,教學助理的傳承與交流也是佳穎老師很注重的部分。每一任教學助理的傳承除了透過口頭經驗分享,更側重專屬之助教課程資料夾的詳實記錄,以數位資料的交接和傳承確保老師與助教能在各自崗位上做最好的發揮。教師和助教的縝密合作,讓大班教學的優勢能充分發揮出來。

多語教室,多語文化的思維方法

佳穎老師認為理想的教室應該讓各個語言都能有互相接納、尊重並自由伸展的空間。為了兼顧政府於2018年同時通過的雙語國家政策和國家語言法,佳穎老師的全英語課程透過執行「授課教師全英語,同學書面作業和投影簡報全英語,然學生得以英語、台語、客語、手語等國家語言進行口頭報告」之語言政策,在台師大校園建立並落實了多語教學環境。多語教室建立以來,修課學生在投影簡報為英文的輔助下,每學期有約90%以英語、7%以台語、3%以客語進行口頭報告。不只如此,更曾有1人以阿美族語、1人以手語進行口頭報告,讓教室內的同學充分體驗了多語教室的多元自由的教學氛圍。

多語的課堂絕不是雞同鴨講,借鑒國外的經驗,老師提到的歐洲(如比利時)、英國威爾斯、紐西蘭也有類似的課程語言政策規劃。多語教學環境從打破台灣長期單語思維環境的思考出發,亟待學生能重建對於自身語言和文化背景的認識,同時透過欣賞不同語言和文化建構更豐富的審美能力。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