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楓老師(國文學系)
發佈時間: 2021-01-29 09:35:55
文藝少女養成記
提起影響自己的老師,曉楓老師以說書人的口吻,帶我們回到了他在金門的求學時光。曉楓老師對文學的興趣從小學就開始萌發,當時的班級導師也有所發覺,文學底蘊的培養成了班級導師對他最極力栽培之處。也是這個緣故,曉楓老師在國小階段,便閱讀了大量的經典作品,許多寫作當注意之處也從小就被教導,這都成為老師未來在文學教學、文學創作道路上很重要的基礎。
另一位影響曉楓老師極深的是國中時的歷史老師,相較於小學老師所提供的啟蒙教育,歷史老師拓寬了曉楓老師的閱讀視野,引導她在國中階段就接觸到臺灣一九七、八○年代鄉土文學、女性文學的重要作品,閱讀眼界的寬廣,使得曉楓老師在文藝少女的養成道路上走得穩健、也具有一顆早慧的文學之心。師生緣分到曉楓老師將就讀大學時都仍持續不斷,得知曉楓老師將前往師大國文系讀書,歷史老師贈送他劉大杰的《中國文學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陳致平的《中國通史一百講》及劉文潭的《現代美學》,這些書目都是極具份量的「經典」,「從老師贈送的書目來看,其實可以發現他希望我成為一個眼界更寬闊的學生。」歷史老師對曉楓老師的期許,也讓曉楓老師在未來的治學道路上,以更寬廣的視野面對每個學科,也有優異的表現。
了解自己是誰,就知道該往哪走
「當時師大的畢業出路很明確,尤其是公費生,只要畢業便是到國高中任教。」曉楓老師想成為教師的目標一直很明確,大學畢業後也順利前往國中任教,但任教一段時間後,覺得自己的教學想像,與大學教育更加雷同,便毅然決然決定攻讀研究所,也順利錄取師大國文系助教,在學識持續累積的同時,助教的工作也使曉楓老師的行政及研究經驗漸豐,是踏上學術道路很重要的基石。
雖說中學教師與大學教授皆為教職,但面對的學生不同,體制也有所差異,我們很好奇曉楓老師在生涯規劃的改變中,是否有所顧慮或擔憂?「我覺得我一直都還蠻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什麼,所以也沒有特別的顧慮,就是一步一步慢慢努力。」只要對自我的理解足夠深刻,面對未來道路的選擇,腳步也會漸趨踏實、穩健。
教與學的循環,朝更好的風景走去
談論到如何兼顧研究與教學,曉楓老師認為這是一體兩面的事情,若是研究焦點能夠與開設課程有所搭配,就會產生良好的效果,研究的成果也會對課程設計有所助益,兩者相輔相成,以達到更高品質的課程規劃。
不僅研究與教學是一體兩面,教學時的師生交流也相當重要,曉楓老師以自己開設的「成長小說」為例,上課內容除了文本的講解與討論外,也以同學報告「青少年次文化」為輔,由同學展演、講解深刻影響自我的文化,除了讓老師更加理解時下大學生之趨勢,也可以讓同學有所交流,達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同理的流動,成就更互相理解的課堂。
文學是面對生命的探索與回應
「開設文學課程,除了基礎的鑑賞力之外,我也希望這些文本能成為學生的力量。」曉楓老師始終相信文學的力量所在,面對各種文學作品,就如同感受到作者對自我生命提出了一個疑惑或回答,這個回答也並非只是屬於作者及其生命,而是觀看者也能有所領略的文學精華。曉楓老師記得,某年開設大一國文時,以各樣的文學命題設計課程,某次下課時,有位外系同學向老師傾訴許多關於人生困境問題,也表示自己深受文本的感動,當下,曉楓老師便再次體認到文學的魔力,透過文學,我們彷彿經歷了別人的人生,但那些經驗,卻又是能夠再次回到自我生命中,源源不絕的力量,即便不一定作為人生的「正解」,但都成為學生面對人生的助力。於是,作為一位教授文學的教師,如何將文本帶到同學的面前,使同學與文本有所共鳴,也就成了教師的使命。
學會與學生對話,課程的意義才能走得久遠
「與學生的溝通、對話不能只是形式,而是要真的能夠與學生有效的交流。」曉楓老師開設的課程為現當代文學相關課程,文本的探討是十分重要的一環。「當然我也可以一個人把文本的內容分析完,但透過跟學生的共同討論,文本的意義才能夠更真實的進入學生內心。」以共同討論作為文本探究的方式,效果更甚於老師個人的講述,但課程安排確實會因為討論的時長有所影響,因此如何保持彈性的課程安排,就成了教師重要的功課。
「也有一些同學希望我能夠多多講述文本,減少同學與我對話的時間。」但曉楓老師期許同學能夠注意到如何與其他同學進行對話,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是課程進行的重要部分,當然文本的精要之處老師仍然要有所顧及,才能達到平衡。
曉楓老師認為,與學生的交流是推進課程重要的一環,也許起初學生的回應不會落在老師的預料之內,但也不應該因此放棄與學生對話的教學方式,應該要更細心地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保持踴躍發言的態度。老師作為話題的接收者,不應於一開始便試圖調整學生的發言內容及方式,而是應該更努力的培養與學生對話的默契,當雙方對彼此有所理解及信任,也必定能夠有更意義深遠的課堂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