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六藝講會 展現教師創新教學研究碩果
發佈時間: 2021-01-27 10:33:44
高等教育學用落差問題是近年社會關注議題之一,教學品質是其中一大關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多年辦理「補助教學精進創新與專業社群計畫」,鼓勵教師從事教學精進與創新研究計劃。此外,學校近年也強調跨域學習,降低雙主修與輔系門檻,讓學生修習多元課程與技能,以因應未來職場人才需求。
臺師大教學發展中心早在97學年度開始辦理「補助教學精進創新與專業社群計畫」,迄今已逾12年,計畫主題包含製作新教材、研發新教學方法、教學網站之建置與維護等。109學年度計畫成果展「六藝講會」於110年1月20日舉行,除了展現豐碩成果,並邀請臺師大前教務長、圖資所優聘教授陳昭珍,以及中正大學通識中心特聘教授黃俊儒針對高教學用落差議題,發表主題演講,並由教務長劉美慧擔任主持人。
臺師大培養跨域人才 符合未來職場人才趨勢
針對高等教育與未來職場人才趨勢,陳昭珍前教務長表示,具有多元能力的跨域人才在未來社會更具競爭力,為此臺師大近年的課程架構設計也大幅調整,著重廣涵綜合知識的通識課程,推行跨域學習,例如推動通識課程改革,增設「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等通識課程,降低非理工科系學生修習門檻。學生的修課比率更從兩年前的3成7成長至今年5成7。此外,雙主修與輔系改為登記制,並大幅調降必修學分數,雙主修課程以40至50學分為限;輔系課程調降至20至30學分為限,鼓勵學生自主跨域學習,成為斜槓人才。
大一共同課程內容部分,臺師大也參考國外大學的學分架構理念,做出重大修改。陳教授解釋,美國名校如史丹佛大學、哈佛大學的通識課包含寫作與修辭、外語課程,因此臺師大的大一國文課程,引進美國賓州大學的「深度討論教學法」,強化學生思辨與專業語文能力,並更名為「中文閱讀與思辨」、「中文寫作與表達」。
科普知識貼近生活 讓學習更有感
針對課堂教學品質提升,黃俊儒教授則點出,單以知識傳授為教學方式是無法讓學生有效學習,他以親身教學經驗為例,某次課堂講解微波爐運作的物理原理,學生反問他機器壞掉是否也都要送全國電子。甚至某次化妝品管理系學生問他:「假如懂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化妝品會賣的更好嗎?」學生的問題讓黃教授開始重新思考教學的出發點,將知識訊息包裝在生活情境下,使學生經驗「發現」的歷程,才能讓學生有感。
黃教授後來改以「科普新聞」為授課主軸,並讓同學透過小組討論,還原報導路徑。例如新聞寫道:「每天看漂亮美女10分鐘可多活5年」,針對200名男性進行為期5年的研究。但如何找200名男性?如何為期5年?美女怎麼看?平均壽命可延長4到5年如何測量?甚至新聞來源是?可信度如何等,成為黃俊儒教授引導學生思考科學研究的方法,及科普報導的真偽性。他說,生活中的科學才能引起學生好奇,藉科普報導傳授「做科學」的精神,大家才不會上課時睡著。
除了兩場主題演講,六藝講會成果發表會也安排六大主軸講題,由臺師大各系教師共同發表,本次共有26件計畫成果發表,主題包括「同儕觀課與社群經營」、「創新教材教案研發與實作」、「資訊科技的融入與應用」、「PBL與DT融入教學之應用」、「跨階段的學習銜接與整合」、「跨領域的教學實踐與反思」。
吳正己校長當天出席致詞也提到,臺師大之所以能在全球教育領域獲得排名前50的高評價,不單因學術研究成果,更是因為良好教育教學研究社群,希望教師間得以透過成果分享會討論跨域結合,激盪更多教學可能性。
劉美慧教務長另外提及,六藝講會的命名賦予6個e的新意,希望喚起教師熱情參與(engage)教學專業成長、増進(enhance)教學知能、持續激發(energize)教學能量、確保(ensure)教學品質、進而擴展(extend)教學深度與廣度、最終成為卓越(excel)的教育家。(撰文:校園記者華文112張華珍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