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AI 虛擬知識到AI虛擬助教 開啟學習的新視野

從 AI 虛擬知識到AI虛擬助教 開啟學習的新視野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學生學習促進組
發佈時間: 2025-04-08 15:58:00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蓬勃發展,AI 的應用範疇儼然從自然科學擴展至人文社會領域,這對當今的教育模式產生深遠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於 4 月 1 日舉辦「從 AI 虛擬知識到 AI 虛擬助教」線上講座。本次講座由副教務長楊承山教授主持,邀請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王道維教授分享,探討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發展與應用。

王教授指出,過去的技術發展模式已無法完全適用於當前 AI 的迅速演進。他說明,AI 的發展目標在於滿足使用者需求,因此其學過程偏向從表面特徵的關聯出發,而非建構於核心邏輯之上。隨著資料量不斷擴增,AI 能夠處理和分析更龐大的數據,進而提供更精確、更廣泛的資訊。儘管如此, AI 雖具備處理大量資料的優勢,其背後依循的核心邏輯與人類智慧仍有本質上的差異。

在實務應用方面,王教授分享了他參與司法領域 AI 研究的經驗。他與司法院及地方法院合作,探索 AI 輔助法律判斷的可能性。王教授指出,相較於理工領域,AI 在人文社會領域面臨更多著作權相關的爭議。以近期 AI 生成吉卜力風格畫作所引發的討論為例,即凸顯出 AI 技術對創作與版權所帶來的挑戰與衝擊。

AI 在教育領域的影響
傳統教育中,知識與標準答案一直是學習的重要指標。然而,隨著 AI 技術日新月異,這些界線正逐漸模糊。楊副教務長在講座中提出思考:「當 AI 能輕鬆生成論文、知識和意見時,教師應如何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對此,王教授指出,過去學生需投入大量時間來組織與表達思想,但如今 AI 的生成能力讓這過程變得更加簡便,甚至可能削弱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王教授建議,當前的教育評量方式應作出調整,例如引入手寫測驗或口試,以確保學生的理解與創造能力。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與 AI 協作,將 AI 視為學習的輔助工具,而非僅僅用來獲取標準答案。他強調,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而非僅僅為了追求高分而依賴 AI。

教育模式的轉型—虛擬助教
AI 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正逐漸從單一的知識生成,轉向智慧型輔助系統。王教授分享了他與學生共同開發的 AI 虛擬助教「小 TAI」,專門用於協助學生解決學術問題,例如在微積分、物理等科目中提供即時學習輔導。根據過去一年的數據顯示,「小 TAI」在需要大量練習與即時反饋的學科中,展現了顯著的學習成效,大幅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王教授指出,AI 對於在傳統學習環境中較為吃力的學生特別有幫助,這些學生透過 AI 獲得有效輔助,縮短學習差距。他強調,關鍵並非 AI 的使用頻率,而是能否正確運用 AI,發揮高效學習輔助的價值。

AI 技術的未來發展
隨著 AI 技術的進步,教育模式正經歷深刻變革。無論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還是教師教學方法的轉型,AI 都將成為未來教育的重要一環。楊副教務長在總結時提到,EMI 課程是否能運用 AI來協助學生學習、突破語言隔閡,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同時,近期臺灣大學系統對於分數通膨問題的討論,也與 AI 的應用有著間接關係。因此,教學方法與評量標準唯有與時俱進,才能在 AI 世代中維持教育品質。

在講座的尾聲,教學發展中心江學瀅主任表示,4 月 23 日將舉行另一場 AI 系列講座,屆時將探討 AI 生成圖片與藝術創新,進一步拓展 AI 在創意領域的應用,促進學術界對新興技術的深度理解與討論。誠摯邀請校內(外)各系所學生及師長踴躍報名參與。詳細活動資訊請見中心網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