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宜芬老師(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發佈時間: 2025-01-02 15:38:38
教學不是孤旅,師生之間互助共學:專訪教學傑出教師蘇宜芬
一堂「有所收穫」的課堂
「我會希望我授課的班級,是一堂『能夠讓學生有收穫』的班級或課程。」
宜芬老師回顧過往的教學歷程,強調一路走來不只是作為知識的教授者,更多是期盼學生在課堂上能有所收穫,對自身也能夠有更多認識的引路人。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的社會科學,許多的概念與理論,都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與他人,理解人類的社會,應用於自身的學習或是壓力調適、情緒調節上。希望學生於課堂有收穫,帶著所學應用於生活當中。
心理學涉及許多討論與溝通的內容,但其實也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課堂只是將其中的概念以理論的形式呈現,學生有所反感也十分正常,但當學生明白其中運作的道理與自身的生命經驗能夠結合,自然能看到其中的價值,但這個過程仰賴教師在其中的教學設計,以及與學生溝通的耐心及意願。
教學媒介的變換,打造多樣態的課堂
宜芬老師的課堂,時常是修課人數超過百人的課程,因此如何統合如此大量同學的意見與回饋,是操作教學現場需要克服的難題。透過教學助理的合作,小組討論等形式,使得課程的進行更加順利。
面對到前幾年的疫情對實體課程的衝擊,宜芬老師也透過校方許多的線上教學培訓與軟體教學,幫助課程轉型成線上也能進行的模式,運用線上同步與非同步二種教學方式。疫情期間錄製的教學影片也在疫情後提供學習困難的學生觀看,成為輔助的教學資源。未來也在思考將過往運用過的教學方式,嘗試混成教學的可能性。
困境中反思學習,提升教學經驗值
「我之前曾利用課程前測來確認學生的學習狀況,順便當作一種點名,後來發現線上填答表單的人數超過實際課堂人數,仔細確認後發現有些同學沒有到課堂,卻也參與了點名填答的過程。」宜芬老師從一個挫敗的經驗出發,即便灰心卻也轉念思考課程形式與學習意願如何更加契合,透過這個狀況,跟班級學生討論如何處理及改善,事後亦個別詢問學生行為背後的原因,並提供學生補救的方式。
宜芬老師表示,每一次的難題都會讓自己去反思教育價值觀及教學理念,並回想師培訓練當中學到的理論或老師傳遞的實務提醒,回到教育心理學比對學生行為的原因及解方。每當解決一個困境,教學經驗值就更進階,也成為從挫折中學習的動力。
教學不是一場單打獨鬥,而是合作
對於新進教師,宜芬老師也以過來人的身分分享了他的想法。老師強調新進教師不要單打獨鬥,而是要積極參與教學同儕的社群,利用學校資源進行觀課、交流。本校教學傑出、優良教師的課程時常開放大家去觀課、提供教師同儕討論的機會,如果教師有過往參與社群的累積,跨校教師交流也是可以嘗試,其中所能汲取的教學靈感和資源十分豐富。
最後,宜芬老師強調世代差異雖然可能帶來挑戰,但也能成為反思自我教學的契機,師生的世代差異必然存在,不同世代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也都是教師反省自我思考方式的機會。學生面對晦澀理論時常表現排斥與不願學習的意願,但教師如果能夠建立理論、概念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的結合,自然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意願。教學從來就不是教師一人的想像與實踐,仰賴教師之間,教師與同儕、助理之間的串聯與合作,有所收穫的不只是學生,教師在這樣的串聯之中也收穫滿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