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藝術的碰撞 生成式AI如何重啟人類對藝術與創新的定義與感知

AI與藝術的碰撞 生成式AI如何重啟人類對藝術與創新的定義與感知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25-04-30 11:38:17

「當科技與創作碰撞,藝術的定義會重新被撼動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於4月23日舉辦「從杜象到GAI:生成式AI如何重啟人類對藝術與創新的定義與感知?」專題講座,由教發中心江學瀅主任主持,邀請國家教育研究院洪詠善研究員擔任主講人,吸引逾170位來自大專院校、文化機構的聽眾熱烈參與。

洪詠善研究員長期專注於藝術與美感教育、課程發展與數位教學研究,亦參與十二年國教課綱規劃與推動,並致力於將生成式AI納入教育現場的實踐研究,具備豐富的理論與實務經驗。

AI 與藝術領域-回歸以人為本

「AI很會畫畫,但它不知道自己在畫什麼。」洪研究員用一句話,點出當代人面對AI藝術的核心困惑。她從梵谷《鞋》與海德格的哲學觀點談起,邀請聽眾思索:一雙磨損的鞋子,為何能觸動人心?而AI生成的畫面,又是否能夠真正承載生命的故事?她以「以人為本」作為切入點,提出生成式AI雖能自動生成圖像與文本,但無法取代人類感知、情感與敘事的深度。她強調,藝術作品真正的價值在於人與生命經驗的交織,而非表面的視覺重現。

洪研究員以歷史視角檢視科技與人類創作的互動,從工業革命談到AI時代的生成圖像與NFT,指出:「科技讓創作的門檻降低,但我們更需思考『誰是創作者』,以及『創作的意圖與意義為何』。」她特別提醒,當代教育的任務之一,是協助學生在科技洪流中重新建構人類價值與美感判斷力。

生成式AI 在著作權上的爭議

針對生成式AI在著作權上的爭議,洪研究員引用美國案例,說明若缺乏人類創意貢獻,即便作品精緻,也無法獲得著作權保障。她表示,原創性不僅是技術操作的結果,更來自於人對世界的獨特感知與詮釋,這是AI難以模仿的。

AI如何應用於教育現場

講座中也探討了AI在教學場域的實際應用與風險,談及教育現場的應用,洪研究員以她參與設計的「因材網e度」AI學伴平臺為例,說明如何藉由蘇格拉底式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與創作,而非單向提供答案。她強調:「AI應成為學習的輔助者,而非替代者。教育的核心仍在於培養主體性與創造力。」

「我們不會被取代,只要我們活得像人,創作出屬於人的故事。」生成式AI技術在藝術與教育領域掀起波瀾,引發對創作原創性與人文價值的深刻反思。洪研究員引用哲學與文學的觀點,提出數位時代的藝術與教育,需融合「真」、「善」、「美」的實踐。她鼓勵在場師生珍惜人類獨有的敘事能力與同理心。

教學發展中心表示,將持續關注生成式AI在教育中的應用與挑戰,未來也將舉辦更多跨域交流活動,促進科技與人文的共融發展。(撰文:校園記者國文115賴慈萱)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