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六藝講會 力促教學結合研究再創新

臺師大六藝講會 力促教學結合研究再創新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21-06-18 15:28:23

時代快速變遷,以往制式演講授課不再符合當代學生需求,需集結教師一同研究創新且適當的教學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於6月15日辦理「2021六藝講會 教學及研究的相遇-探究教學實踐研究之開展」線上活動,展現精進創新與專業社群計畫的教學研究成果,並邀請臺大社會工作學系陳毓文教授、本校運動競技學系相子元研究講座教授,針對現今高教研究發表主題演講。本次六藝講會活動以線上形式辦理,報名人數高達250人,相較過去近乎倍數成長。透過線上影片分享,教師可互相觀摩及交流教學方法,促使教學與研究結合並持續精進創新。

打破學生學習問題困境 改革教學模式是關鍵

陳毓文教授首先指出,當今教學現場容易出現學生學習不佳問題,包括學生覺得該課程沒用處、學生上課玩手機等。她剖析這些表象背後的可能原因,不只有學生個人程度與態度會影響學習狀況,課程內容觀念是否過時、教學媒介、甚至是整體高教文化制度等都是其中因素。陳教授認為,迅速改善問題的方式就是由教師自身做出改變,視不同情況調整課程。

陳教授列舉教學研究計畫的過程,從著手調查學生意見,接著根據回饋設計課程內容、調整教學策略與評量方式,到最後評估教學成效,每項步驟都不可馬虎。對於如何看出改變是否具有成效,陳教授推薦教師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參與即可獲得審查委員專業建議,提供教師改進方向。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鑽研與交流教學

相子元教授提到,教育部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已邁入第四年,自107年至109年之申請件數每年約有2、3千件,已知今年(110)之申請案件超過3千5百件。計畫領域涵蓋10個學門及2個專案,各學門中以「通識(含體育)」和「商業及管理」的計畫申請件數最多。關於近幾年該計畫的發展趨勢,相教授說申請件數量以每年20%增加率快速成長,且因審查標準制度在前三年的經驗摸索中,變得明確完善,申覆案件也逐年減少。

相教授表示,通識學門計畫的研究內容所關注的教學內容(教什麼)與教學方法(如何教),基本上就是在講「改變教學現場」,希望能讓教學品質變得更好;而「具證據的評估」則牽涉到使用何種評量工具去得到量化的數據及證據。「改變教學現場」與「具證據的評估」即為教學實踐研究的核心精神。相教授以現行國內3本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專門期刊篇數估算,推測出大部分的教學實踐計畫其實並未投稿及公開發表。因此,相教授鼓勵教師可將研究成果多加投稿。目前教育部委託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辦公室辦理之「教學實踐研究」期刊,收錄投稿的案件包含一般論文、教學實務紀要、議題性評論等三類,內容相當多元。

教學精進創新與專業社群計畫 期末成果共享

教學品質的提升與教學方法的與時俱進為臺師大持續不懈努力的目標,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自97學年度首度辦理「補助教學精進創新與專業社群計畫」,迄今已有13年歷史。臺師大每年皆編列專款預算,於各學期皆提供計畫補助申請,並經由審查的過程提供教師相關計畫執行建議,使計畫執行成效更佳,而計畫執行成果亦會列入下一次申請時的評分參考依據。藉此教學精進計畫的推動,鼓勵教師從事教學精進與創新研究計畫,使學生學習成效經由教學方式的調整及改變得以提升。

本次六藝講會共有26件個人或專業社群計畫進行期末成果發表,按照主題共分成「雙語教學的活化與實踐」、「人文與空間資產的創新與永續」、「心理與發展的反思與深化」、「資訊科技的融入與應用」、「特色教材教案研發與實作」等五大主軸分享。期望透過臺師大每學期期末辦理之成果分享會,使教師得以相互交流,甚至進一步藉由社群方式跨域、跨學科合作,使教學具有更多可能性。

(撰文:校園記者社教113蔡昉縈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