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儕觀課與回饋 開創教學社群之連結與實踐

同儕觀課與回饋 開創教學社群之連結與實踐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17-10-20 09:51:07

文/陳均旻(教學發展中心行政專員)

微黃落葉飄逸,帶來秋天的氣息,也開啟一輪新的問候;在思緒的交會與言語交流間,我們共思教學的新視野。

臺師大教學發展中心於106年9月20日舉辦「同儕觀課諮詢討論暨分享」,邀請教學諮詢教師、初任教師及本校對同儕觀課有興趣的教師共同參與。活動宗旨除說明同儕觀課與回饋的精神與流程,更邀請曾參與計畫的執行團隊分享。誠如主持人陳昭珍教務長所言,這不單單是一場分享會,更是一個社群的集合與萌芽,藉由分享過往至多所國外大學觀課參訪的經驗,連結教師間的互動,盼藉由同儕的共享,持續發展本校觀課與回饋機制。

教師共學 打造合適的回饋機制

教學發展中心卯靜儒主任表示,現行同儕觀課與回饋制度是依據「師大本位」的宗旨而設計,參考國外很多文獻與做法,並致力於回饋的機制訂定與發展趨向。施行至今,雖然已慢慢有著既定的運作方式,但因應不同的課程與專業發展,也做了很多修正。「觀什麼?」及「怎麼觀?」是整個計畫所著眼之要務;希望能藉由更多資源的挹注,與概念的共享,打造完善的回饋機制,在教學之間提出更多的建言。因此在媒合過程中,我們希望能搭建更多的溝通管道與平臺,並在團隊媒合上,藉由搭配一位同系所學術專業的老師以及一位跨領域教學專業的老師,請兩位教學諮詢教師用教學的第三隻眼睛,幫助申請教師解決教學上的疑惑。
執行團隊 經驗傳承與分享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多組跨年度並參與同儕觀課的執行團隊師長來進行分享。師資培育處吳淑禎老師首先分享了在過去經驗中,自身對於「教學」的觀點為何?「培育」的責任是什麼?通過再次體驗的觀課經驗,重啟對於教學的熱情與記憶;在課堂的開始與結束進程間,細細體驗師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環境的改變:「我很期待藉由與新進教師的交流,當他們能為我帶來新的趨勢與資訊,而我能提供的是課程進行中的小建議,透過歷程紀錄的共同分享,完整了一次的交流與回饋。」機電系吳順德老師則由不同的角度來切入觀課後的建議,除了教師的準備,課室中的學生反應其實也值得討論;課室中的規範與制度在在影響了教學的流暢跟知識傳遞的效能,也是回饋中不能忽略的一個環節。師培處張民杰老師也特別說明在觀課的流程中,應如何有效率的進行規劃與執行,提供被觀課的教師一些實務經驗考量與建議,同時也建議能在現有的紀錄中,增設觀課前會議的書寫,方便後續的觀察也能輕鬆的在分享中完成交流,達成教師間的相互學習。

此外,宋曉明老師、賴育銘老師與杜玲嫻老師則是分享作為初任老師的觀課經驗,包括觀課流程的時間安排、如何選擇被觀課的課程,以及是否應先告知學生觀課事宜等等,讓未來需要被觀課的老師提前熟悉流程。宋老師也提到,最重要的是感謝諮詢教師所給予的回饋,讓整個流程得以溫馨進行,使其能以平常心來看待這次的經驗與回饋,在同儕間的相互提攜與討論下,消化與重建,才是同儕觀課所重視的價值。教學是長遠的累積,一次的觀課或許並不能代表其全貌,但卻如同一種緩和與再進步,做為沉澱與精進的踏石;教與學的雙向,體現在師者與學生的互動中,而其有效性與卓越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結果。

這樣的秋日下午,難得聚首共享教學的心情;透過同儕觀課的願景,我們分享內心的話,也創造一個新的交流平臺,在每個與會者的心中發酵。這樣的情誼將透過更多的經驗傳承、共識凝聚,使教學之路走得亙古綿延。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