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知識的共享共學─互動式三階段TA培力工作坊
發佈時間: 2017-06-24 08:00:10
文/戴廷如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透過有品質的教學助理專業培訓,教學發展中心希望不僅能提供師大教學助理們專業能力提升的機會,更期盼能夠藉此讓教學助理在進入課程的過程中能夠追尋更加有感的學習。這學期,教學發展中心針對校園中TA的專業發展進行了新的規畫,推出了三個階段的互動式工作坊,用創新的學習方式,挑戰TA們對於本身專業能力發展的想像。
TA Orientation: 設定目標,找到學習點
Orientation含有定位、定向的意思,也因此,第一場的工作坊以「你為什麼想要當一個TA?」這個提問開場,參與的學員互相分享回應,開始慢慢進入此次工作坊希望帶領學員思考的主題。知道自己為何而選擇了這個機會,才不至於在途中迷失了方向。
緊接著,學員分成小組,各小組一起研讀不同類型課程的課綱,並試圖回答這次工作坊的第二次提問「如果你是這門課程的TA,從課綱中,你看到那些自己可以學習的機會?」以及「在這堂課中,有哪些地方你認為TA會成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重要角色?」帶著這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意識讀課綱,學員們從過程中,去思索自己能夠積極學習的部分,以及自己角色的重要性。
最後,各個學員分別寫下了自己的行動目標,跟大家分享。有人因為聽到了體育課的TA對於安全的注重,而開始思考即使在室內的課程,TA也應該具有一些緊急狀況處理的知識;也有人決定要在工作坊之後,開始記住每位同學的名字與長相;更有人要回去重新和教授討論自己是否能夠有更多參與課程的地方。
TA的日常:針對實際問題,進行反應與解決
TA介於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角色特性,讓TA時常需要在不同的位置之間轉換,更具挑戰性的則是,在這些轉換之間做出合適的決策與應對。TA們所遇到的情境有千百種,有些是顯而易見的衝突,有些則是日常微小的矛盾。雖然教學發展中心肩負著給予TA支持的角色,卻深覺,當TA遇到的問題層出不窮,其背景脈絡也都不同,實在無法用標準化的回答來協助TA解決困難。
因此,第二場工作坊定名為「TA的日常」,其主要目標有二,一為透過TA相互討論日常中不斷發生的情境,共同分享各自的經驗智慧,建立起TA之間一個知識共享的網絡,不一定要透過所謂的專家來解答。二則為啟發TA對於這些情境作更深的思考,例如,思考自己為什麼在這樣的情境做出這樣的處理?為什麼我認為應該要怎麼做?等等問題,希望建立起TA對這個角色與自己更深的認識與認同。
除了透過「TA的十萬個為什麼」這個活動中對於各種實際情境應對的討論,教學發展中心更在工作坊的最後提出了一個關於行動與選擇的思考架構,作為TA們往後能夠省思自己與檢視目標的參考,如下圖:
TA 期末回溯: 探尋學習的軌跡,SoTL發想
期末將至,最後一場的工作坊邀請TA們一起回頭探尋自己學習的軌跡,更共同望向未來的學習。經過將近一學期的學習,有哪些是TA這學期覺得印象深刻的亮點呢?在擔任TA的過程中,是否有發現自己不足之處,又採取了甚麼樣的行動去解決呢?這兩個問題開啟了這場工作坊的討論。
接著,工作坊提供了一個SWOT分析表格,讓TA們用更明確與有架構的方式,去窺視自己一學期的TA學習經驗。希望能讓TA更加看到自己的優勢與機會,更能因為對於弱勢跟威脅的意識,而慢慢架構出一個專屬於自己並且更加立體的學習規劃。
最後,教學發展中心介紹了教與學的學術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TL)的概念,藉此引發更多的激盪。教與學可以是學術研究,透過系統化研究,與專業社群的共同探索與省思,發展教學實務知識,並公開促進學術交流。將這樣的概念放入TA培力的工作坊中,鼓勵TA們戴上一副「研究」的眼鏡,在擔任教學助理的過程之中,不僅只是完成任務,而是利用在教學場域的珍貴機會,看到更深地,與教學相關的議題,並能夠以探究的心情加以觀察、分析及形成新的行動。參與的TA在工作坊的最後各自分享自己希望更加深入了解的議題,包含小組報告組內的合作學習歷程、學生於課外如何繼續進行專業的學習等,讓人看見TA這個角色所能夠被賦予的更多的價值。
結語
工作坊的模式翻轉了以往培訓課程較被動的知 識吸收,將學習的責任與主角放在TA身上,以他們的需求為培力課程設計的出發點,當焦點在學習者時,便賦予了TA更多的信心去追求學習的機會。共享共學,共同建構一個強壯的TA學習網絡,當「學習」成為一個共同的價值,整個教與學的環境將會更生機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