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典範

蔡孟珍老師(國文學系)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17-09-18 10:46:49

獲獎教師介紹

服務單位:國文系

專長領域:中國古典戲曲、民間文學、說唱藝術、崑曲舞台藝術

 與崑曲相遇 純種師大國文人

孟珍老師本籍彰化,由於中、小學遇到的老師都相當優秀,體會到「好老師真的會影響學生一輩子!」自大學即與臺師大國文系有深厚緣分的孟珍老師,碩、博亦是臺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為「純種師大人」。老師雖然一開始有想過轉系,但接觸崑曲後,心中湧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讓她再也離不開與國文系的因緣。

即使有了家庭與小孩後,考研究所的難度增加,孟珍老師仍以榜首身分錄取,並應屆考博班。許多大學教授以老師為榜樣,鼓勵女兒或女學生儘管結婚、有孩子還是可以繼續研讀碩、博。無論研究、應考或平常教學準備的訣竅就是「迅速專心」,「讀書的時候必須要很專心,因為你要處理太多事,所以要迅速的能夠專心。」迅速進入專心的狀態是需要訓練的,孟珍老師高三自習時時訓練出來這項能力,即使外界聲音再吵,在車上、飛機上也得以一心不亂構思很多事。這樣的心智訓練對人助益極大,「人生沒有很多事都可以等你做好,按照你的計劃。」

「人生有很多機緣巧合,驀然回首,老天的安排都是有意義的、最好的安排。」一進入師大即與崑曲相遇,如今成為教師後,深覺冥冥中自有安排,努力走該走的路,教育這條路雖然賺不了大錢,卻有錢也買不到的溫情的回饋。

臺師大崑曲研究社 薪火相傳

開門、關門、夾扇等動作,需要無數次揣摩與練習,臺上一閃現,臺下一千遍,臺上兩分鐘,臺下要練個兩年。孟珍老師學習崑曲的歷程很豐富,大學時接觸了崑曲社,向當時臺師大幾位師長學習,如出身崑曲世家、唱功絕佳的許聞佩老師,老師畢業後還去故宮旁邊的宿舍,繼續向許老師學習;向傳奇人物杜自然老師學習身段與人生智慧;也向曾任中國禮樂學會會長、公領系前身公訓系教授的夏煥新老師學習;非常受林懷民器重的李柏君老師也教她武戲功夫;並特地向楊錦池老師學蘇州話、蘇州彈詞,還於公共電視拍攝《說唱藝術》;另一位大陸老師張繼青女士,為大陸戲曲最高榮譽「梅花獎」第一屆得主,青春版牡丹亭的老師,孟珍老師曾與張老師聯演《牡丹亭》巡迴全省,第一站就是臺師大禮堂。演出崑曲唱功要非常好,名曲家王正來老師當時教孟珍老師「拍曲」,節奏、拍子非常精準……臺師大崑曲社的老師教崑曲都是義務奉獻,這份無私薪傳的偉大貢獻,也是使臺師大崑曲研究社能在其他傳統戲曲社團因為社費、演出費、指導費過高而面臨經營危機時,仍屹立不搖的原因之一。如今,孟珍老師也秉持這個傳統,所以崑曲社學生上臺演戲是可以不花一毛錢的。

「崑曲」為艱深口傳的世界文化遺產。教導孟珍老師的師長當時都已屆古稀之年,所以在傳承上自然產生一種危機感,面對崑曲心中有股執著,有種為往聖既絕學、文化薪傳的使命感。孟珍老師對我們說「從事藝術文化工作,需要一股傻勁、一股使命感,要把這路走下去,因為太多柴米油鹽會讓人放棄。」要有堅持,有一個理想性,「教育」同樣也需要這種熱誠。

此外,孟珍老師帶領同學們至南京、天津、北京各地發表論文、演出,讓學生增加閱歷。國文系有位學姐曾應徵教師缺額,面試時,幾乎沒有教學資歷的她,因為自傳中有附上至北京巡演的劇照,脫穎而出,第二名錄取。有學生回來和孟珍老師說崑曲對教師甄試「很有用」,經過崑曲表演訓練,臺風穩、聲音宏亮,同時崑曲本身亦屬特殊才藝,讓人眼睛一亮。一位外籍生參加演出崑曲社的公演,十分鐘的橋段,這位來自英國、會唱歌劇的女孩就練了九個月,包括練習唱功、身段舞臺動作等,而那次也是崑曲社演出有史以來外國觀眾的最多的一次,回國後數年,亦曾至崑曲社的網站留言,可見如此特殊的舞臺藝術經驗是一生難忘的。

紮實訓練 文言文與點書

孟珍老師和我們分享國文系非常硬、非常八股古板卻非常優秀的傳統,也是把關項目──文言文寫作與點書。當時考國研所碩士班作文一定要用文言文,兩題文言文翻譯也沒有標點符號,現在沒有持續此種作法讓老師非常惋惜,她認為其實走中文,尤其傳統文學、思想,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好,不僅是學習,連作研究也會很辛苦。老師前幾屆的學長、姐還要圈點完十三經,到了她,只要挑選相關幾部經典繼續點書的傳統。未來這兩種能力的重要性都會印證,像是經、史、子、集中文系都要懂,經過紮實訓練,之後看《史記》、《漢書》都如同白話。

這個傳統甚至讓經學底子非常厚的學生棄臺大而選師大,如今這位於北大攻讀博士,而紮實的經學基礎就是他的本錢。還有一位來自美國的學生到師大國文系就讀,由於文言文訓練穩固,之後去考大陸的清大、北大研究所,都十分受歡迎。

老師教學多用示範法,希望透過親身示範,讓學生能有學養,能背誦很多經典,孟珍老師上課時喜歡引經據典,要學生背的,自己一定會背,這樣一連串的內容背下來,學生會很驚訝、羨慕,而願意背,也更能接受「背多分」的事實。

名言語錄 親身示範

有學生說過老師上課講的每一句話都很重要,老師認為這也和舞臺演出的經驗有關係,孟珍老師的教學特色是:有效率的教學、說話精準、上課有趣味。站上講臺講課,也是一種表演藝術,上臺時教師每一句話都應該有目的性,無論是講解理論或是增加上課趣味性。有人問余秋雨先生「研究戲劇」和「寫文章」有沒有關係,他回答當然有關係,當作者發現某個情節很枯燥,讀者沒有興趣,他就話鋒一轉,只要有戲劇訓練的,就會有這個知覺。講課亦有相同之處,學生若是睡著了,有再大的學問也沒用,就像演得再好、唱得再好,觀眾睡著了也無用。所以不管悲劇、喜劇都有「科諢」,即說笑話,清代李漁於《閒情偶寄》中說科諢「乃看戲之人蔘湯」,還有學生在網路分享「蔡孟珍老師語錄」,將老師課上所言節選出同學們覺得有趣的部分。

孟珍老師在教學上獨特地方是「有時候也是個演員」,在曲選及習作的課中,老師的強項在於講解曲律、舞臺動作或音樂,演出經驗毫無疑問是有幫助,隨時能親自示範,老師也在採訪過程中直接示範一段念白,讓在場的人立刻明白學生上課時的震驚與佩服之情。老師說一定要讓人覺得是國粹,才會增加學習的欲望。上課示範後,有很多學生有興趣想學,只要學生有心想學,老師有教無類,將自己所會的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

無私奉獻 為往聖繼絕學

「大學不是補習班,不是知識販賣。」談到教學意義,孟珍老師說「傳道、授業、解惑」、「經師、人師」不是空話,大學老師並不只是在傳授知識,而是有比較深遠的理想性,老師直言,要賺錢就到補習班,教大學則是有不同的層次,「為往聖繼絕學」是孟珍老師學崑曲、學文言文的初衷,也應是所有教育人投身教育界的初衷。學崑曲並不只是為了過戲癮、上臺演出,是真的有文化的使命感,無條件地教導學生是老師的堅持,不管是學問或藝術,都是薪盡火傳,做起來就要不在乎各種現實考量,孟珍老師說她有自己的堅持,承受師恩,自己也能做多少算多少。

得獎感言

師大優秀老師那麼多,每年都有,能得獎算是比較幸運,自己有關於文化和學術的堅持,薪盡火傳,只要在師大一天,甚至退休之後,也會繼續教崑曲,因為我的老師也是教到七、八十歲,而學術的傳授亦是如此,同學畢業以後也可以打電話問老師問題,或回來再學。師大給了我很多資源和回憶,能在這裡很幸福,希望師大學生有自己的特色,懂得感恩,博習親師,與師長多學習,因為師大真的有很多大師。由於以前師範大學畢業都是當教師,與一般學校出來從事教職不太一樣,教師不是一個職業,是「志業」,具有神聖的使命感,因此希望師大人都能有這份堅持。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