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跨領域教師實踐社群 未來教學新面貌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16-11-29 14:33:56

文/陳又慈(臺師大教育學系)

冷鋒乍到,但分享會上的老師們熱情分享社群經營的心得,讓會上流竄一股暖流,不時還有滿座的笑聲。教學發展中心於11月23日中午舉行「跨領域教師之社群經營與經驗分享」,邀請華語系曾金金老師與公領系王錦雀老師,分享跨領域教師組成的專業社群,如何為教學注入更多源源不絕的能量與精進。

 線上中文互動,學生體驗語言及跨文化溝通

華語系曾金金老師等人的社群協力於「線上互動跨文化溝通研究」,為培訓學生的華語實務教學,透過傅亦平老師(華語系客座教授)的「語言與文化研究」課程,與美國德州大學的中文課程進行跨國跨校合作。運用Zoom視訊軟體進行線上中文互動,藉此使華語系學生(教學者)學習調整自己的教學語言,以便和德州大學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及跨文化溝通。

華語系學生(教學者)設計線上互動的教學材料,將線上中文互動的內容,轉寫成逐字稿,最後進行自評與他評,以改善教學。這項遠距教學任務,不但可以建立華語教學語料,也是想要達成以臺師大為基地,向全球教學華語文的願景。運用視頻學習平台,善用科技的便利,如中文及拼音翻譯、大量的教學圖片、逐句反覆撥放等功能,為華語文教學增加許多幫助。此外,語言教學應回歸以人本認知的人際互動作為教學模式,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是需要被重視與互相理解,例如西方人除了學好中文之外,也須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敬老的價值觀。

社會學習領域,三科系統整朝向「現象跨域學習」邁進

公領系王錦雀老師等人的社群是「社會學習領域概論」教師專業社群,由於這門課是公領系、地理系、歷史系的共同必修,有不同學系的老師開課,王老師想了解彼此的上課內容,因此與地理系蘇淑娟主任、地理系陳國川老師、歷史系石蘭梅老師,共同經營這個教師社群。希望藉此統整合科教學、合科專題、建立社會學科的對話平台。由於跨領域教師社群具有開放討論的性質,希望吸收更多想法與資源,讓彼此的專業領域與教學經驗交流,共同解決問題,互相學習並進。目前教師專業社群的實施方式,主要以增能研習、對話省思、課堂實踐為主。透過主題探討、教學方法創新的學習活動,社群裡的成員可以進行對話省思或是案例分析。此外,協同備課、同儕觀課與回饋,也可以幫助教師們精進教學,讓學生打破框架,銜接不同知識領域對「現象」的學習,如為何新加坡會強烈反對興建克拉運河,從歷史、地理、公民等不同知識領域瞭解該現象。

「社會學習領域概論」已有九年教學經驗的地理系蘇淑娟主任,也分享了對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目標,希望回歸以生活經驗為本的教學:社學領域=生活領域/生活觀察/生活覺知。蘇老師也提到校本位教育的重要,因為校本位教育是體驗社會環境的基礎,學生透過自身實際經驗,主動建構對社會環境的認識與了解。蘇老師也呼籲教師不能倚賴教科書,要找回教師的專業自主,不能讓教學內容被 教科書主導限縮。十二年國教所規劃的社會學習領域,給予了地理、歷史、公民統整課程的機會,因此社會學科的統整研發,是現在需要大力推動,積極發展的。

師生交流回饋,教師社群團結力量大

會後學生提出社會學習領域概論是大三之後才修習的學門,覺得這樣的課程時程安排有點遲,想請問老師為什麼不是從大一開始就建立跨域的研究方法與態度。王老師的回應,不同學系的學生在交流自己的專業時,前提是已經對自身學習領域有一定的基礎。

教學不只是發生在教室的空間裡,教師組成專業社群,可以促進彼此交流共學,一同提升教學專業,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團結為教育經營希望未來。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