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EMI三環評量 張瓅勻教授分享創新教學設計
發佈時間: 2025-04-14 10:52: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2025年4月2日舉辦「英文授課知能線上工作坊」,邀請華語文教學系副主任張瓅勻教授擔任主講人,分享其在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課程中的教學與評量策略,吸引超過209位關心EMI授課的校內外師長及課程助教參加。張教授以「三環評量」(Assessment as/for/of Learning)為核心,跟與會者交流如何善用評量讓EMI教學設計成為有機體,一致地融合目標、活動與評量於EMI授課。
張瓅勻教授任教八年多,開設過15門課,其中包括2門EMI課程:「教育統計」及「人類學習與發展」。她提到:「即使我只有螢火微光,也要分享出來。」在張教授看來,EMI課程的推動不僅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也是一段持續成長的旅程,而成長正是通過觀摩、經驗分享和自我省思的累積來實現;因此,她非常珍惜此次能與師生分享實務經驗的機會。
本次分享,張教授除了以「三環評量」為主軸,說明其如何搭配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應用於EMI課程設計中,也援引理論提出者Lorna Earl的原文,分別闡述三種評量的功能與互動關係:Assessment as Learning (AaL):強調學生發展後設認知與反思能力,即「評量即學習」。Assessment for Learning (AfL):聚焦將學生的思考歷程可視化,並以多元方法提供回饋,供教師調整教學、幫助學生學習,是「促進學習的評量」。Assessment of Learning (AoL):著重學習成果,以紙筆考試提供安置、升學、晉級等訊息,是「對學習的評量」。這三環並非完全獨立,而是彼此交織、影響學習:AfL 的資訊可回饋成為學生進行AaL的反思素材,而 AaL 歷程中的後設認知也會影響後續AfL 和最終 AoL 的發展。
在實踐方面,張教授分享她如何逐步重構傳統評量結構中以考試為主的評量金字塔,轉而提升討論、報告與課堂參與的比重,尤其在高等教育現場更重視AfL的實施。她指出,傳統課堂中評量常被視為學習的終點,但透過AfL、AaL與AoL三者的整合,評量可以是學習歷程的一部分,甚至轉化為學習的推進器:「在我的EMI課,評量的重點不會只是期末成果,更有學生如何在課前預備、課中參與、課後反思並整合收穫,來展現學習動態。」
具體作法方面,為促進學生的預習與思辨,張教授運用哈佛大學Gary King教授團隊所開發的Perusall數位悅讀平台,並搭配她自創的「give and take」讀寫活動,即時掌握學生課前的預習與互動深度。她指出,應用Perusall後,學生的預習率高達90%,進到課堂後的發言更有品質、討論更有熱度,顯示Perusall具備高度的EMI教學實用性。
在課堂活動方面,學生需分組自選期刊論文並拍攝短片上傳Moodle,並設計多項問題供其他同學回答並逐一交流。張教授在其中擔任引導者,協助各組學生提出具探究深度和討論廣度的各項問題,從而提升整體討論的層次與品質。
此外,針對AfL理念,張教授大力推薦Harvard Project Zero網站中的思考歷程工具箱(thinking routines toolbox),能協助學生內化思考歷程、外化學習軌跡。該網站不僅有豐富的可見式思考(visible thinking)工具與策略,幫助學生具象化其思考歷程,還提供依科目分類的思考工具推薦,幫助教師落實《讓思考變得可見》一書的重點:讓學生進到課室中,就視思考探究為例行事務。同時,張教授應用 Padlet 互動白板做為師生、生生互動的即時平台,強化參與和回饋機制。最後,張教授透過大量課程實例展示:Project Zero結合Padlet的各種教學設計,在她的課中如何引導學生互動學習、發展自主思考,從而漸進釋放責任,讓學生成為獨立的學習探索者。
透過此次評量理論、實務經驗與具體教學策略的分享,張瓅勻教授鼓勵更多教師勇於嘗試或精進EMI教學,透過採用目標、活動、評量三者連動的教學設計,建立一個有溫度且有深度的全英語學習環境。
(撰稿:校園記者 光電116 柯曉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