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全面啟動知識力與語言力 – CLIL教學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18-12-24 10:24:09

EMI作為英語介面的教學法,是否還能夠結合更多元素來延伸教學呢? 11月3日下午場的工作坊上,由教育學系的林君憶老師揭開多元教學的序幕,介紹CLIL與EMI之間的應用。林老師首先帶領與會教師討論,以各種不同角色(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teachers, students)看待EMI時,會有哪些機會與挑戰。

經過一番熱烈討論,與會教師提及在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方面,EMI可幫助提升競爭力、增加與國際社群的互動、提高學校能見度等優點,且大學院校將因此更有競爭力。而在挑戰方面,則談到實行EMI可能會增加開支,或是因此忽略某些在地價值等。林老師以日本為例,談及日本實行EMI的其中一個目標,即希望整體公民都能夠更加開放,接納來自不同地方或國家的觀念,其願景不僅限於教育單位,而是擴及至社會。

若以教師與學生的角度出發,與會教師認為,實行EMI能夠讓學生提早為職場準備,以便在未來有更多工作機會,且教師也可以藉此持續學習新事物。挑戰則是教師的備課時間增長,用英文上課壓力倍增等。另外,若學生來自多個不同國家,英文是他們的第二或第三外語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先教語言或先教專業知識?」的問題,也會擔心訊息傳遞不夠清楚。

林老師提及,臺灣學生較為謙遜或不夠有自信,在課堂上常會表示「我的英文不夠好」;但在日本如大阪大學,有教師觀察到學生認為不論是小組討論或課後自習,都能同時學習語言與專業科目,對於EMI頗有興趣。由此可見,不同國家的學生會因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對於EMI有不同看法。林老師也針對討論內容提問:「以全英文授課,或是中英夾雜,哪一種教課方式能夠讓學生學到更多?」與會教師並以自身教學經驗為本,提出各種見解。

臺灣學生大都對於EMI課程懷有恐懼,主因是擔心自身語言能力不足。林老師建議,除了以專門科目為主題之外,不妨讓學生以外語討論如個人嗜好、假期活動等,一些較為輕鬆的題材,並鼓勵學生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互動。學生對於外語總是有各種心理上的擔憂、焦慮,或是使用上的困難,這些作用都會反映在聽說讀寫等方面,此處不見得是學生本人對於題材沒有想法,而是信心不足,不認為自己能夠適切地以英文進行表述。林老師表示,她在自己的課堂上,通常會協助學生balance learning styles(此指用較多元的方式學習),並提供scaffolding,讓學生更有意願參與。

CLIL的3 pillars包含content、language與learning styles,主要內涵為「同時教授內容及語言」,且「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式」。林老師介紹了另一個較為新穎的概念:Understanding by Design。使用此方式設計課程時,第一步並非設計學習活動,而是先思考「教師希望學生最終能夠發展出何種理解能力」,整體課程重點為understanding;因為在充分理解之後,學生便能夠將知識運用於不同背景。因此重點不僅是習得知識或技巧,而是培養理解能力。

林老師舉出實例,分享了過往上課時的方式(以教育為主題,分為三大步驟)。首先,討論全球教育景況、探討與其相關的各種議題,激盪出不同想法,找出目前自身面臨的問題,以及可能採取的行動等。接下來,學生們將聚焦於交換實際經驗與想法。第三步則在以上步驟之後,學生針對其未來要面臨的學員(例如小學生等),設計出適合的教學方式。

承上所述,學生在第一步驟時,討論如童工、社會公義、人權、移民、身分與文化認同、環境污染等較大方向的主題。進入第二部分時,開始縮小範圍至亞洲地區,老師會提供閱讀素材,讓學生在自主討論之外有其他參考資料,並且另外安排與日本學者線上對談,討論教育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在接近課程的後半段,學生則參考現實條件,設計出合適的教學方式,而林老師也會在過程中提供協助,擔任輔導的角色。

由此可見,以EMI為主要教學方式時,不會因為語言限制,也一併限制了教學方式。教師依然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結合不同教學方法,再設計出不同的學習步驟與內容。

因為曾經與日本學者合作研究,林老師也談到「線上學習」的可能性。林老師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使用不同顏色來標記任何引發共鳴、困惑,或是認為值得進一步討論的主題內容,並讓臺灣學生與日本同學(或老師)交換想法。在此對於臺灣或日本學生而言,英語皆非其母語,因此可以期待學生們能夠更有信心及動機來交流。林老師使用Google文件作為交流平台,此工具能夠記載發言者身分,因此能夠在文件中一目了然地得知每個人的發言,是為一種簡便又清晰的線上學習方式。EMI結合線上學習時,不僅能夠活用網路科技,讓學生有更多自習素材,同時也能夠與他人即時交流,是相當活潑的學習方式。

CLIL中的學習曲線如同諸多學習方式是「由淺入深」;一開始先提供較為簡易的內容,而後在漸漸加深難度的同時,教師需在旁輔導,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單字或語言協助等),並且鼓勵同儕互動,讓學生更有安全感。

在今天的工作坊中,林老師分享了許多過往的實際教學案例,並強調諸多重點。例如將學習由offline移至online,採納更多元的學習方法與觀點;另外,EMI絕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的單一溝通,而是雙向甚至多向的學習(課堂上與來自不同國家背景的同學討論,不限於老師與學生單一方向,而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並且,在現今社會趨勢下,鼓勵教師將教學環境由傳統的「實體教室」,移到各種生活場域(如校外教學或是參訪),讓師生在更多元的環境下執行EMI。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