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學系博士班 林怡君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15-08-11 21:36:27

介紹:
國文學系博士班
協助課程:文學概論
任課老師:范宜如老師

相關內容:
父母對於我實習完了、卻不願意當老師感到非常疑惑。他們總是疑心我對於教育不感興趣,或者直接點來說,我沒有教育熱忱。

但是事情不是這樣的:進入職場,總是有不得不妥協的地方──在必須考試的教育環境中,著重的不得不是知識跟技能的傳授,而情意的闡發就成為稍微需要犧牲的部份,創意、天馬行空的想像,更不是能在講台上好好分享的東西。當TA有趣的地方,就是能夠好好的講這些老師不能說、沒有時間說的東西。

我覺得TA不像老師──尤其不像國高中老師──是個指導者,而是類似教室裡的大哥哥大姐姐,任務是分享和引導。好比小組報告講到李安對張愛玲〈色/戒〉的改編,我試圖讓同學們深入李安和張愛玲的創作心情,認識張、李跳脫出刻板印象中的「壞人漢奸」,用「人的生活」的角度來刻劃,並用蔣公為例:「偉大的 先總統蔣公會去河邊看魚游泳,學得奮發向上」──這種敘述方式就是沒溫度;而「小蔣兒呀!我從小看他看到大了,他心腸軟,看到別人被欺負總是傷心難受得很….」──這就是從「生活面」來賦予人物溫暖。而這種引導也讓硬梆梆的主題變成從同理心入手、有溫度的報告。

當然,把自己界定為分享者、引導者,意味著自己也必須要對老師授課內容有足夠的認識,而且還必須要有自己的想法。像我待的這堂課,老師要求的作業包括參加文藝活動、製作「文學夢」影片,我對於影片剪輯軟體尚稱熟稔,因此能夠回答同學們影片剪輯的問題;而我本來就喜歡參觀展覽、參與文藝活動,因此同學們不知如何著手時,我也能夠提示觀察切入點。這些都是要靠平常自我學習、課前先看完文本並思索才行。(當然,這也讓我能夠一直看小說、看雜書、四處玩樂,然後名正言順的狡辯「我是在為上課作準備。」科科!)

順帶一提的是,我不希望把自己的想法硬塞給學生,而比較傾向用聊天分享的方式和同學們對話,給同學們「其中一個」方向。所以我總是會強調「這只是我的想法,你們覺得呢?」希望同學們不是全盤接受我的想法,而是學著自己去思考。畢竟,學會思辨能力才是大學課程最重要的一環呀!

TA要面對的除了學生,還有老師,尤其必須要當師生之間的橋樑。記得某堂課老師對同學們的報告方式非常不滿,而同學們也不知道老師到底是在不滿什麼,這時候TA就要居中溝通了。我是利用E-mail把老師的話重新解釋一次,安撫同學們「老師不是有意挑剔、刻意刁難」,除了分享如何報告才會是一個好的報告方式之外,我也提供個人收藏的報章雜誌當同學們的參考資料。

此外,我會先看過學生作業,將共同的優缺點、盲點彙整給老師,協助老師更快掌握同學們的學習狀況。作業的呈現方式、上課內容、考題深淺,老師也會和我討論,並且幫忙製作ppt,在課堂上播放。這些都有助於我了解一堂課是如何生成的。(話又說回來,我能夠當選優良TA,其實也是老師上課內容方式很多元且完善,我只要好好配合老師的步調,看起來就有模有樣了。)

最後簡單談到申請優良TA的備審資料:我平常就會把和學生、老師往返的信件留下來,成為提出申請時的「證據」。備審資料希望提供上課照片──我不想被學生覺得我在「擾民」,所以比較傾向拍下學生上課畫面,補充我對「這個時刻」的貢獻,而不是拜託學生、老師拍下我上台的身影。至於學生回饋部份,我之前是寫E-mail請願意回饋的學生回饋,這樣比較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但是收到的回饋較少;這次則是請同學在期末考卷上寫下兩三句回饋,這樣雖然收到很多迴響,但是看同學們忙著寫答案之餘還要多寫我這種小事,又有點於心不忍。還有什麼又簡單、又有效的「收回饋」方式,這也是我還要思考的地方呢。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