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數膨脹反思教學評量 符碧真教授呼籲回歸學習本質
發佈時間: 2025-11-17 16:57:52
【記者林洸含/報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於11月6日舉辦講座,邀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符碧真教授,以「逆風更能高飛 : 從分數膨脹反思學習本質與教學評鑑」為題,爬梳相關文獻和國際趨勢,反思分數膨脹問題,吸引近130位師生線上參與。
符碧真教授指出,臺大2010年僅69%學生獲得A等,2023年攀升至76%;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亦有相似趨勢,近八成學生得到A等。分數膨脹使成績失去辨別度,學術評價公信力受損。大學教學逐漸「顧客化」,學生傾向選修「甜涼課」,促使教師為迎合學生而降低課程難度,形成惡性循環。
符碧真教授引用Arum與Roksa於2011年提出的學術漂泊(Academically adrift)概念,說明學生缺乏穩固的知識基礎,導致學習生涯漫無目的漂泊。教授若降低要求,雖使學生獲得高成績,卻難以促進深度學習與個人成長。
符碧真教授進一步說明成就目標理論(Achievement goal),指出學習者若以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為導向,僅追求成果、逃避挑戰,雖能獲得短期效益,卻缺乏長遠成長;反之,以學習目標(Learning goal)為導向者重視過程、內在動機強,能持續挑戰與成長。
根據2018年PISA調查,臺灣學生為79國中最害怕失敗者,符碧真教授指出,臺大有三分之一學生因為害怕失敗而承受情緒壓力。符教授強調,教師應鼓勵學生「逆風高飛」,勇於面對挑戰與失敗,培養韌性。
教學實務方面,符碧真教授建議教師讓學生有修正作業的機會,或透過探究型任務經歷完整歷程,使失敗成為學習的一部分。系上可透過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以開放式專案培養學生面對不確定性與挑戰。校方則可推動學士榮譽學程,要求研修高階課程、撰寫學士論文。
符碧真教授表示,臺大針對分數膨脹問題已研擬七項措施與長期目標,涵蓋成績評量、資源分配、討論機制與教學評鑑四大面向。措施包括:定義A+為「所有目標皆達成且超越期望」、將評分模糊的課程改為通過與不通過制、增設成績PR值範圍、避免以GPA作為書卷獎與推甄唯一標準等。
符碧真教授強調,改革應以漸進及鼓勵方式取代強制,否則容易引發反彈。各校應依自身文化調整策略,逐步將「顧客導向教學」轉為「精熟導向學習」,重建學習動機與評量公信力,維持高等教育的學術嚴謹與專業品質。
(撰稿:華語117林洸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