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教學研究倫理-劉啟民教授分享因應策略

生成式AI教學研究倫理-劉啟民教授分享因應策略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25-11-06 09:47:3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與研發處研究倫理中心於10月30日共同合辦「AI時代的教學與研究倫理」線上講座,邀請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劉啟民兼任教授主講,吸引近120位師生參與,展現校內師生對人工智慧應用及倫理議題的高度關注。

近年來隨著生成式AI的崛起,許多AI軟體被廣泛應用,且生成式AI種類多元涵蓋文字生成、圖像創作與學術研究等。劉啟民教授在演講中指出一篇自2023年底開始並於2024年10月發表的研究,美國前百大學中,對學生使用AI的立場,絕大多數學校是由各科系教師決定,進一步分析由教師決定的立場可以發現,有近半數教師禁止學生使用AI,而另一半則持中立保留的態度,全面開放的比率佔最低。由於生成式AI係透過大量網路資料的堆疊訓練,並以機率方式生成文字,其內容品質仍存在不穩定性,甚至可能出現所謂的「AI幻覺」。此外,訓練資料中若隱含偏見,也可能導致生成的內容產生偏差。

面對AI時代的教與學,劉啟民教授指出,教師應以開放態度面對科技變革,並適時引導學生正確使用AI,如分析生成內容可靠性、比較平台差異、對照人類與AI書寫表現等,以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同時,教師應防範學生過度依賴AI,可要求學生說明思考歷程、結合個人經驗或以多樣態形式呈現成果。市面上AI偵測工具層出不窮,然而準確度僅約八成,且可能造成資料外洩與侵犯隱私,因此不建議依賴此類工具。

談及AI時代的研究倫理,劉啟民教授引用林誠夏律師觀點:「生成式AI公司不主張生成內容著作權,使用者可主張權利,但須承擔相應責任。」由於AI內容可能涉及他人觀點或貢獻,使用不當恐被視為抄襲。因此,舉凡使用AI皆應揭露工具名稱、版本、方法與範圍,學術寫作亦應遵循APA等引用規範,以確保研究誠信。

劉教授另以Science與Elsevier為例,指出兩大出版社均明定AI不得列為作者,若文章內容重要段落使用AI則須揭露來源,而人類作者須對內容負最終的責任。不過,目前各大出版社對於學術研究使用AI立場仍存在分歧,詳細規範仍應依各出版社政策為主。

生成式AI未來發展難以預測,各界仍須持續關注,並適時調整教學與研究策略。劉啟民教授提到,本校教發中心已建構完善的「生成式AI之學習應用及參考指引」,提供校內師生與行政人員參考,並建議面對快速演進的AI時代,應進一步從校級、系所至教師層面,分層建立更具體適用的指引,以因應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挑戰。(撰稿:華語117林洸含 )

教學發展中心舉辦「AI時代教學研究倫理」線上講座,由江學瀅主任主持,邀請通識教育中心劉啟民教授主講。
教師應防範學生過度依賴AI,但市面AI偵測工具準確度僅約八成,且可能造成資料外洩與侵犯隱私,不建議依賴。
臺師大針對多項準則說明生成式AI之學習應用及參考,劉啟民教授建議從校級、系所到教師分層建立指引,以因應變化。
劉啟民教授指出生成式AI的十個教學應用及十個預防策略。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