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教學創新 打造跨領域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15-11-03 11:21:39

【教學發展中心陳曜章報導】

本校教學發展中心於11/2(一)辦理第二場教學知能成長系列講座,邀請臺灣史研究所范燕秋老師和台灣語文學系林巾力老師,分享教學精進創新與專業社群計畫的運作情形,而本次發表的教師也是104-1學期教學精進團隊中唯二的跨域共授教師社群,希冀藉由兩位社群老師的教學分享,營造多元的對話空間,並示範校內創意、彈性、且具有整合性的課程設計模式,提升學生學習的角度與視野。

跨域共授,博物館就是臺灣歷史的田野

范老師自身為歷史學專長,為了開設「博物館臺灣藏品的研究與展示」課程,凝聚了外校歷史學師資、博物館學專長師資、博物館研究人員及紀錄片導演等,希望學生不只了解臺灣戰後政治史,更能以博物館為實踐場域,培養學生對臺灣史研究的應用能力。

范老師不只把多元的師資帶進課堂,她還帶著學生實地走訪臺灣歷史博物館,學習如何透過展示,呈現出物件及其相關研究成果。展示不僅是陳列物件,還得要讓民眾感同身受,所以展覽也不時會搭配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另外也邀請紀錄片導演楊仁佐,從紀錄片的角度思考策展的多種可能性。

「博物館就是臺灣歷史的田野,透過辦展,學生必須去訪問相關人士,學生開始感受到臺灣史是很真實的。」談到博物館之於臺灣歷史的意義,范老師輕柔的語調中帶著些雀躍。跨領域學習,不只把生活引入課堂,更將知識帶進生活。

與會的老師們也對教學社群的運作情形充滿好奇,如教發中心徐芝君老師問道,社群中有那麼多位老師,平常如何運作?范老師回應,雖然課綱上是分別授課,但課後都會詢問其他老師的意見,且有幾堂課會邀請每位老師一同參與。

學以致用,打破台灣語文的刻板印象

台文系林巾力老師本學期嘗試與同系的許慧如老師,合作開設台語文實作課程,預計將完成台語童書、有聲書以及公民報導。林老師認為,台灣語言的內容往往都侷限在「鄉土、親情、鄉愁」的主題上,這門課的目的便是試圖打破刻板印象,結合流行資訊與市場需求,翻轉台語的形象。

課程方面,林老師先請學生蒐集各種童書,找出既有的敘事模式,再嘗試把喜歡的繪本翻譯成台語版,而最終目的是要完成台語童書,並在幼兒園把故事說給孩子聽。公民報導則要求學生完成平面或影音媒體的報導。

「學生不會畫圖怎麼辦?」「不會剪影片怎麼辦?」林老師的教學社群,不只結合跨領域的教授,更納入了台文罔報編輯王薈雯、新頭殼總製作莊豐嘉及記者林雨佑等專業人士,一同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林老師將台文系所學結合文創產業,為該系畢業生開創了新的可能性,化學系劉沂欣老師也分享,除了文創產業,國中小的鄉土語言競賽,往往也缺乏專業師資協助,所以他認為,台文系未來仍有許多能夠揮灑的空間。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