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鼓勵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鼓勵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20-11-04 16:49:55

為推廣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教學發展中心於109年10月28日舉辦「110年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說明會暨申請經驗分享」,會中不只詳細介紹計畫申請流程,也邀請師培學院陳育霖老師、特教系張千惠老師及體育系施登堯老師分享申請經驗。

「我們希望大家可以多利用教育部的資源。」主持人劉美慧教務長表示,在校內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期待教師們善用難得的校外資源,用以增進教學質量。

從教學現場發掘問題意識,提出具體、創新的解決策略
談起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動機,陳育霖老師以富蘭克林奧林工程學院提出的報告〈為什麼光是工程科學知識不足以面對21世紀〉為開場,引出自己對於該如何培養物理系學生,使其能跟上21世紀變遷的想像。他指出,物理系學生普遍喜歡「愛因斯坦式」的思考,即偏重理論思辨而較少實驗求證,甚至懷疑實驗的可信度,然而,此種習慣將造成學生畢業後將不易於業界或學界生存。

「我只是用了一個原來大家沒想到的曲徑。」陳育霖老師以為,訓練學生具備專家觀點是當今所有物理系的共識,有鑑於師大擁有其他學校缺乏的完備師培能量,他便嘗試把實作融入師培教育,目標是培訓出具有素養導向教學能力,又能成為物理領域相關從業人才的學生。他相信,只要擁有正確的科學素養,無論學生最終是否選擇投身杏壇,此種能力都有助於日後發展。

善用可用資源,追蹤學生學習,建立適切評量方法
對於能成功通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張千惠老師首先感謝計畫共同主持人政治大學陳志銘教授,及諮詢顧問台北醫學大學邱佳慧副教授的協助,在前者的指引下,張千惠老師將「合作式問題導向學習(CPBL)」平台帶入自己開設的視障教育課程。她坦言,視障教育為大一課程,是學生較「無感」的理論課程,但透過分組訪談視障人士,並將雙方交流影片上傳至平台的做法,不僅方便她追蹤學生真實的學習進度與互動情形,學生們也能藉由親身體驗,加深對視障教育九大領域的印象及認識。

「你的提案裡面一定要有一個中心議題。」張千惠老師指出,所有計畫都應有中心課程議題,而她的目標是培養能了解視障教育九大領域理論又具實務經驗的特教教師。此外,基於個人經驗,她認為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相當重視Rurbics(評分規準),故她主張欲申請計畫的教師都應明訂評比學生學習成果的依據,以評估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生活常態就是教學實踐研究-持續發現、處理、反思課堂脈絡的問題
「我的建議是你們一定要上網站去看。」有豐富審查經驗的施登堯老師開宗明義地點出計畫申請重點。他認為,細讀計畫申請規定是必要準備,尤其作為學術人員,「計畫書格式」絕對不能有所疏漏。

教師應如何應對教學現場問題?他以COVID-19疫情及重視「素養」導向的教育改革給予教育界的衝擊做說明。因應疫情,當教師無法再於實體課堂上教學,該如何堅持教學理想?面對進展快速的教育改革,師培端有何應對措施?負責師資培育的教師們是否清楚教育改革的內容?新生代師培生又該如何將素養導向的教育觀帶至教育前線?此些都是他高度關注的面相。相較於教師評鑑、升等,施登堯反覆申明,教學實踐研究最該在乎的永遠是教學本身。他更期待未來的教學能朝自主學習、學生中心的方向邁進,並落實教學實踐研究的精神,「你就是一個行動的研究者,而你跟你的學生就是這個研究的主體。」

於三位教師的分享後,教學發展中心主任林子斌大力肯定三位教師的貢獻,並分享自己以「教育研究法」課程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心得。他提到,台灣高等教育的方向正在改變,包括提供教師多元升等空間,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著重於教師教學的實質研究與改變,其宗旨乃是教學發展中心的重要推展項目。另外,除了一年期個別教師計畫補助,今年新增「USR專案多年期」申請,為首度試辦,期盼教師能踴躍參與。

「110年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師大校內申請期程為109年11月23日星期一至12月10日星期四,林子斌主任懇請教師務必注意校內申請與計畫規定的時限落差,他解釋,因應教育部規範,學校應就校內教師所提計畫審視研究方案與課程規劃、學生培育方向是否與學校校務發展方向結合,以有效將教師個人研究與學生學習培育連結,因此所有計畫有先請各學院院長協助,故有預留學校作業時間,請老師們可預先準備計畫撰寫,於申請期間內提出申請,若教師對此計畫有任何疑問,可連絡教學發展中心承辦人員蔡珮嘉解答(校內分機1891)。

 (撰文:歷史系 陳冠恩 /核稿:蔡珮嘉、徐芝君)

參考資源
快速瞭解Rubric是什麼?

*iRurbics https://www.rcampus.com/indexrubric.cfm

*其他資源請見教學發展中心網站說明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