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共組社群的第一步 實踐跨域協同教學
發佈時間: 2017-05-23 10:54:32
文/陳又慈(臺師大教育學系)
106年5月9日上午,臺師大綜合大樓演講廳坐滿了學生,而台上老師也列坐成兩排,原來是教發中心PBL教師專業社群要帶領跨學系的學生進行一場「模擬公民會議」,討論「《老屋重建條例》好不好?」的議題。這項教學活動是由跨領域的教師們:公領系王錦雀老師、公領系楊智元老師、歷史系石蘭梅老師、地理系蘇淑娟老師、政治所徐筱琦老師及英語系胡佳音老師,為實踐跨班的協同教學與交流合作而籌劃產生的,讓學生能夠透過各領域的角度來探討社會議題。
活動一開始,主持人公領系王錦雀老師帶領學生進入召開公民會議的氛圍中,提醒學生在一個成熟的公民社會裡,人人是互相尊重與傾聽。另外也發下正反面有〇X的扇子,讓學生可以舉牌對議題表示贊成與反對。接著王老師介紹公民會議的意義、特色與運作程序。
公民會議的第一個階段是進行「預備會議」,目的是讓小組成員能夠了解公民會議相關的基礎知識,進而擴展知能,並進行問題設定的討論。這個階段由政治所、東亞系徐筱琦老師來向大家說明《老屋重建條例》的立法背景與條例簡介。接著是歷史系石蘭梅老師介紹其他國家的都市發展經驗及住宅設計案例。而英語系胡佳音老師則是針對具爭議之議題,舉出都更審查程序、誘因獎勵及適用範圍三個方向,讓學生去思考,是否要贊成《老屋重建條例》的執行。在預備會議的最後階段,公民小組要設定在正式會議中欲討論的議題。
會議的第二階段是召開「正式會議」,邀請專家與公民小組針對欲聚焦的議題,展開公共論壇。由公領系楊智元老師提出正方觀點,再交由地理系蘇淑娟老師以反方觀點反駁,藉此提供學生正反意見辯證的思考機會。隨後,由台下的學生所扮演的公民代表對此項議題提出問題與意見,再由台上專家老師給予回應。經由這樣的交流與激盪,主持人王老師也邀請台下學生舉牌,表達對《老屋重建條例》的支持與反對。
進入會議的最後階段,公民小組要從討論中尋求共識,並將達成共識的觀點,以及無法達成共識的差異意見,寫成報告書。過程中,公民小組就政策議題進行審議,互相講理,彼此聆聽,以對政策爭議形成理性的集體判斷。而一個理性的社會是能包容不同的聲音,因此必須將差異意見,都寫在報告書裡。
這場「模擬公民會議」由跨領域的老師們秉持對教學的興趣與熱情,共組教學社群(註)。課程的籌備過程中,老師們蒐集許多相關資料,共同討論,協同籌備而成,讓社會科領域的學生藉此學習如何將彼此的學術專長應用在「公民會議」上,進而培養理性討論與民主溝通的公民素養。這也是難得的跨域教學示範,為未來的教學方式,領航出更寬廣的境地。
★註:教學發展中心鼓勵教師共組社群,目前社群含括問題導向學習、跨域合作教學、多元評量、專題式學習、總整課程社群、科技融入教學及學生學習探究等議題,歡迎教師上網報名https://ctld.ntnu.edu.tw/form/5546(將於106(1)媒合教師並協助辦理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