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教師教學成長社群分享會 為全臺教師提供交流平台

全臺教師教學成長社群分享會 為全臺教師提供交流平台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20-06-30 10:04:53

為提供全臺灣優秀教師有交流的平台,並鼓勵教師能夠精進社群完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發展中心於1月15日舉辦「全臺教師教學成長社群分享會」,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師石蘭梅、師培學院教師吳淑禎、徐秀婕、英語學系劉宇挺、羅美蘭、化學系劉沂欣、華語文教學系曾金金、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高松景,以及左營高中輔導教師李佩珊、大王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洪玉玲、國立政治大學教師楊健威、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師Nicholsa Sumares、、雲林科技大學教師王世豪,分別依各社群特色與目標進行分享。

本次分享會主題層面廣闊,包含:「發展社會領域跨科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出版」;「跨域整合下的生態諮商學」;「教室觀察與專業回饋」;「行動文學:腳本寫作及其應用」;「綜星雲集-綜合活動領域師培大學教師成長社群」;「大學中化學人材學、思、達之培訓」;「行動文學(Literature in Action)」;「問題導向學習PBL共備專業發展跨校社群」;「華裔學習者中介語分析與教學研究」;「深度討論之思辨、表達、書寫大學國語文教學研究檢測計畫」;「深度討論教學社群經濟分享」等,十大教學成長社群。

臺師大歷史學系教師石蘭梅表示,在「發展社會領域跨科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出版」成長社群中,體會到教學是一種藝術,需要團隊相互協助,老師既是編劇也是演員,社群發展為期三年,跨領域合作讓社群目標透過不同交流而有成果。經過這個社群,豐富教學能力,並利用綜合教學方法、討論等方式,已有整合「教材」的成果,梳理議題導向的規劃,並整理準備出版的教材,期盼能示範並推廣應用於國、高中教學現場。

左營高中輔導教師李佩珊認為,「跨域整合下生態諮商學」是以「協作」、「倡議」、「領導力」、以及「系統變革」為方向發展。生態學思維中,「理論」在「實務」中實踐。目前有11位社群成員共同努力,成果包含數場專題演講、主題工作坊、同儕觀課等活動。大王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洪玉玲表示,使用量表以及質性觀察,可以看見輔導成效,每個月會有十分鐘的輔導連線。在社群回饋中,看見不同領域的價值,讓研究者拓展視野,使各領域教育者學會彼此連結,最終讓輔導人獲得許多助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培學院教師吳淑禎分享,若「以教室觀察與專業回饋行動文學」為題目,因感受到教育現場老師孤寂,進而成立社群,目標是如何讓「教」與「學」兩個角色中都得到回饋,期待教室觀察能以更細緻的指標,作為評量標準,跨領域課程中,融入文學、電影的情感經驗方式,在教與學獲得迴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師劉宇挺說,在國外「同儕觀課」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並不是要評斷「教學」,而是要互相精進。在授課時針對重點解說,可讓學生感受課程厚度,盼能發展評量,反應教室中每一個成員共同回饋,社群不僅是專業成長團體,更是彼此扶助的社群。

國立政治大學教師楊健威分享,「行動文學:腳本寫作以及其應用」特色在於實踐「行動文學」之理念,幫助就讀文學學生與社會接軌,因此,在舞台劇和電影劇本的寫作成為關鍵,運用反思能力幫助職涯發展。課程中除授課外也常與業界專家交流,例如電影製作人。最終盼能完成長篇劇本與拍攝腳本,強化學生專業知能,強化寫作表達以及雙語溝通,於作品中汲取自身文化大放異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培學院教師徐秀婕表示,「綜星雲集-綜合活動領域師培大學教師成長社群」,積極發展在綜合領域師培「共備」社群,老師皆曾於國中任教,後到大學中服務,本社群最重要目標為提升綜合活動領域的教學專業。運作中鼓勵成員參與研討會、專題講座,並以國中觀課、工作坊等形式交流精進。未來將持續參訪各校,並與其深化連結。臺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師張雨霖表示,教學必須與時俱進,透過社群的討論和合作,才能於教學策略上創新,綜合活動課程早以「素養導向」為教學,可被其他領域所借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師劉沂欣分享,社群以「大學中化學人材學、思、達之培」為名,本社群主要成員為台灣大學聯盟中的專任教師、研究員以及助理等,任務為協助教師們進行師培訓練。其中「跨領域研究-科技部毒品防制計畫」,跨領域研究成果豐碩,後續成立「正念社群」幫助教師身、心、靈發展。此外,學生最需要拯救是「學習動機」,老師則為「教學熱忱」,也藉由社群力量讓成員都能重啟熱忱。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師Nicholsa Sumares認為,「行動文學(Literature in Action)」,可以善用「遊戲」模式,練習說故事的能力,臺灣的學生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藉由遊戲讓孩子不怕生,並利用報告的方式展示他們所學的,在最後階段進行專案報告,並於最後完成一個影片,成功的跨文化的交流。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師高松景說,「問題導向學習PBL共備專業發展跨校」社群,設計與真實生活連結的情境,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是社群首要目標。重點需放在「態度」的養成,跨校師培採取策略聯盟,辦理多場研習會、工作坊等活動,特別強調PBL中「問題設計」是關鍵,使「素養教學」脈絡完整,才有顯著的學習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教師曾金金說,「深度討論之思辨、表達、書寫大學國語文教學研究檢測計畫」社群以「華裔」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究漢語中介語的口說用詞、語法等,並且針對華語和英語的現象有豐富發現,全程使用線上互動,並利用情境解說,解析華語中許多特有現象。如何對華語學習者,說明「了」的應用,更研究成果有更豐沛之動能。

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教師王世豪認為,「深度討論之思辨、表達、書寫大學國語文教學研究檢測計畫」盼能翻轉教學以「未知」學「未知」,如何將學習過的語文,盼能增進大學中深度思考。高等教育中,要能夠設計問題的好壞,影響產生何種觀點,才有討論點與論述。另一方面,教師必須發現問題,並且給予修正,在回饋中,學生已開始期待大學國文的教學,最後出版《深度討論力》一書,將成果分享予社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語學系教師羅美蘭提及,「深度討論教學社群經濟分享」社群的核心,是探究什麼樣的「問題」能夠進行深度論述,因此議題的「深度」較廣度來得重要,而論述的探索建立在文本,並於其中找到重點,同時必須在課程中發掘學生對文本感受程度。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