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花絮

如何學得更好-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經驗 How to Learn Better: Lessons from Singapore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19-06-12 16:30:37

文/莊昀翔(臺師大英語系)

「Learning Sciences」為本次工作坊重要的概念,字面上看起來是「科學學習」,但「學習」也可以成為一門學問、哲學或是科學。工作坊特別邀請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學習科學與教育科技應用研究所(Institute for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ALSET))的主任Robert K. Kamei 教授及馮寬文(Fung Fun Man)副主任透過團隊及個人小活動,激活學員們重新認識何謂學習,正視自我的學習缺點及目標設定。

如何學得更好?無論是教學者或是學習者,在進入這個課程後,即要將自己原有的教學與學習偏見擺在一旁,因為人人都要重新建立一個新的「認知循環」--計畫、實施、反省--,要達到完整的認知循環,也必須要有足夠的基本知識及生活條件。舉例而言,專家們指出學習成效與睡眠、運動等生活習慣有高度相關,如果單純地把教學循環演示一遍,接收者卻沒有足夠的身體質能準備,睡不好、吃不好、沒有體力,種種因素將間接使學習徒勞。高效能的學習者不會中斷自我學習,所以Kamei教授明白地說,這個循環還有更多改造的空間,若途中有任何困難導致循環中斷,那麼學習者便可以重複審視自己,藉此認識自己的學習行為模式。

推一臺不會動的車,起步很難,可是當動力足夠後,車輪就會開始轉動,漸漸地也就輕鬆多了。馮寬文副主任以一張推車圖比喻學習,萬事絕對是起頭難,可是有足夠的推動力,接著著手進行後續工作,便感覺稍微輕鬆了。為了主導、獲得自己思想上的自主權,我們會想學習;為了精進到可以與人侃侃而談,我們會想學習;為了生活、錢、心靈,我們會想學習。

我們都必須優化「學習」這門科學,人是討厭改變的,然而學習是絕對不能鬆散對待的。中高度學習者們為了達到更高的成就,他們不停地改變自己方針,透過「認知循環」模型不斷地計畫、實施、反省。低成就學習者們更不可忽視學習的必要,雖然不用急著優化或是升級學習難度,但教學者應該在困頓時刻,重新引導「認知循環」,放慢腳步推移進程,如此一來,學習者們不但可以安心地不斷嘗試、不放棄,教學者們可以再慢慢地墊加學習高度,使得每個學生皆能成功「優化」。

大學已經不像以往封閉,開啟跨領域學習、創新計劃導向學習、在職進修計畫,「學習」恍若是一臺又一臺的精選頻道,作為閱聽人的我們觀看著五花八門的電視節目,自我提升固然重要,但不需吸收所有節目,而是懂得「選擇」閱聽資訊,做出適當判斷過濾選擇,當陷入迷惘之時,別忘記尚有多少雙眼睛同時注目著這檔秀,不妨組成自我檢討的閱聽小組,為學習優化的良善循環持續鋪路,影響全世界的人文教育!

Kamei 與馮寬文的教學秀到此告一段落,我們下次再見!

回上一頁